第53章(2/2)
阿朝的一年四季第53章
张婆子说:“下雨就下雨,也没什么。”
刘老汉道:“还没什么,你昨日种下的菜怕是要死翘翘。”
阿朝还以为这里的食材都是外面买或是别人送来的,询问:“婆婆,你种了菜?”
张婆子道:“是啊,外头买的菜多贵,我平时闲着没事就种了几个菜,反正能长大就能吃还省钱。”
阿朝心下了然,“我也会种菜,等天好了,婆婆我们一块种吧。”随后,他又道:“这个时候山上的野菜正好,我下午若是得闲去山上挖些回来,也省笔钱。”
张婆子摸摸他的头,“那用你去挖,山上危险的很。学馆内学子们的爹娘阿爹这几日都送野菜来了,我们吃都吃不完。”
话音刚落,庖屋外就传来推车响,紧接着是粗声粗气的招呼:“张婶,今日的野菜和野果子我给送来了。”
阿朝顺着声音望过去,只见一个穿着短打、皮肤黝黑的汉子推着辆小推车走进来,车上放着两个竹筐,一个装满了鲜嫩的野菜,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晨露,另一个则堆着红通通的野山楂和黄澄澄的野柿子,看着就酸甜可口。
汉子把推车停在伙房门口,抹了把额角的汗,笑着说:“昨儿个上山采的,新鲜着呢。我家小子说先生讲课时总渴,特意多摘了些野果子,让学子们课间解解馋。”
张婆子连忙迎上去,掀开竹筐瞧了瞧,伸手掐了掐野菜的茎,脆生生的,满意地笑了:“好,好。这荠菜和马齿苋正是嫩的时候,晌午做野菜团子再合适不过。你有心了,还想着给孩子们带野果子。”
说着,她转身从伙房里端出一碗凉好的茶水,递到汉子手里,“快喝口水歇歇,这大清早的推着车过来,辛苦你了。”
汉子接过茶水一饮而尽,抹了抹嘴说:“不辛苦!孩子们在学馆读书不容易,我们做爹娘的也帮不上啥大忙,送点野菜野果子算啥。对了,这筐里还有些自家腌的咸蛋,给先生和孩子们加个菜。”
他说着,从推车底下又拎出个小竹篮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个咸蛋,蛋壳上还沾着些细泥。
阿朝站在一旁看着,心里暖融融的。
张婆子收下东西,又和汉子说了几句家常,叮嘱他路上慢些,汉子才推着空车离开。
等汉子走了,张婆子转过身对阿朝说:“你瞧,这学馆里的人都实诚,往后你要是缺啥,尽管开口。晌午咱们就用这些野菜做团子,再煮个野菜汤,让你尝尝鲜。”
阿朝点点头,看着竹筐里鲜嫩的野菜,已经开始期待晌午的饭菜了。
早膳吃的差不多,阿朝和张婆子去食堂把碗筷收回来,一一清洗。
洗过碗筷放回柜子里,张婆子转身从墙角拎出两个竹筛,放在庖屋外面的的石板案上,对阿朝笑着说:“送来的野菜新鲜,就是沾了不少泥土和杂草,得仔细择洗干净。”
阿朝坐在板凳上,挽起衣袖,拿起一棵带着晨露的荠菜。
他在王家,时常打理菜园,择菜的活儿熟稔得很,指尖捏住荠菜的根部,轻轻一捋,附着在根须上的泥土便簌簌落下,再把混杂在叶片间的枯草、小石子挑出来,丢进旁边的竹筐里。
马齿苋的茎要是发红发老,要掐掉,只留嫩尖儿,这样吃着才爽口。荠菜要把黄叶和烂叶摘干净,根须不用全掐,留一点煮在汤里,味道鲜美
张婆子坐在他对面,手里的马齿苋也择得飞快,“阿朝啊,你是京都的人吗?家中几人?”
都是闲聊,阿朝道:“不是的,只是在京都长大,家中只有我了。我如今寄住在外祖父家中。”
“这般啊。”张婆子了然,语气不免带着心疼,寄人篱下哪有好日子过,没继续问,岔开了话:“春玉米该熟了,到时候玉米饺子,玉米粥,蒸玉米。”
“豇豆也该熟了,婆婆我会腌酸辣的豇豆。”阿朝搭话,“不省的学子们爱不爱吃?”
“哪有爱不爱的,都是农家人有得吃就成。”张婆子道。
两人一边择菜,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。
阿朝问起学馆里学子们的日常,张婆子便笑着说:“孩子们都乖,先生讲课的时候安安静静的,就是课间爱凑在一块儿读诗,有时候还会来庖屋讨块点心吃。”
她笑:“等会儿择完菜,咱们就和面团做野菜团子。”
不多时,两大竹筛野菜就择得干干净净。
阿朝跟着张婆子把野菜放进大木盆里,舀来井水反复淘洗,直到水面再也没有半点泥沙。
张婆子把洗好的野菜倒进沸水锅里焯了焯,捞出来挤干水分,切碎后拌上盐、姜末和少许香油,又从面袋里舀出面粉,加了点温水,揉成光滑的面团。
“来,你揉剂子。”张婆子把面团分成小块,递了一块给阿朝。